查看原文
其他

杨希伯:你或许把爱的真谛错解为道德教育 | 香港宗教改革与福音大会讲稿

2017-10-09 杨希伯 橡树文字工作室

橡树出版之【橡树下】

编者按
 
oaktreepublishing

为纪念宗教改革500周年,5月份在香港亚洲国际博览馆举行一场“宗教改革与福音”大会,会上国内外讲员们从“福音的大能”、“福音的更新”、“福音的国度”三个视角,以及宗教改革的五个唯独来聚焦福音。我们会陆续选发大会信息的讲稿或录音整理稿。今天杨希伯牧师的文章是本系列的第三篇。

我现今把最妙的道指示你们。我若能说万人的方言,并天使的话语,却没有爱,我就成了鸣的锣、响的钹一般。我若有先知讲道之能,也明白各样的奥秘、各样的知识,而且有全备的信,叫我能够移山,却没有爱,我就算不得什么。我若将所有的周济穷人,又舍己身叫人焚烧,却没有爱,仍然与我无益。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先知讲道之能,终必归于无有;说方言之能,终必停止;知识也终必归于无有。我们现在所知道的有限,先知所讲的也有限,等那完全的来到,这有限的必归于无有了。我作孩子的时候,话语像孩子,心思像孩子,意念像孩子;既成了人,就把孩子的事丢弃了。我们如今彷佛对着镜子观看,模糊不清,到那时,就要面对面了。我如今所知道的有限,到那时就全知道,如同主知道我一样。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爱;这三样,其中最大的是爱。(林前13:1-13 )


哥林多是一个沿海城市,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为了节省300多里的航程,很多的船只在这里靠岸,使其成为闻名遐迩的商贸港,这也造就了哥林多的繁荣。“不是每个人都能去哥林多”这是古希腊的一句名言。意思是:不是所有人都能享受奢侈的生活。


繁华的贸易港口,使所有的人才都流往这些地方,自然教会聚满了各种恩赐才能的人。就如今天的北京、上海、深圳、香港等地方,也自然会聚满各种恩赐才能的人,在中国沿海发达地区,教会的司琴一抓就是一把,研究生、博士一抓就是一把,但在内地经济欠发达的地方,教会却是几年都出不了一个司琴,或许高中文凭已经是最高级别的文凭了,能读圣经就是传道人了。


哥林多教会自然人才济济,充满各样有智慧和才干的人,保留说你们的恩赐没有一样不及人的。但恩赐成了他们教会内耗的关键。


认识罪的深刻性

 

V1-3:这是一幅教会的画面,表明教会里充满了有才干、智慧和有能力的人。保罗就模仿哥林多教会的情况,假装自己有各种各样的恩赐。哥林多教会以为恩赐是教会的根本,以为恩赐多教会就兴旺,但其实这正是问题所在。


换成今天,保罗会说,如果我能说各种各样的话,如华语、福建话、广东话、马来话、印度方言、英语、法语、西班牙语、荷兰语等,不但是这些,还会流利的希腊语、希伯来语等。不管是哪里来的讲员,我都可以翻译,无论什么语言的书籍我都可以阅读。这样教会就复兴了吗?宣教事业就兴旺了吗?保罗却说这不过是鸣的锣,响的钹一般,有很大的响声,但是没有实质的内容。


林前 13:1 说我们所有的带领教导和见证有可能只是“鸣的锣,响的钹”。许多解经家认为这里论到的是哥林多外邦对农神和众神之母的异教崇拜。异教崇拜是通过表现人的能力来取悦和吸引众神。


v2中保罗说如果我能像先知讲道,不但精准深刻,直指人心,感人肺腑,而且能说预言,对于未来趋势发展看得一清二楚,这样教会不复兴吗?而且明白各样的奥秘,各样的知识,懂得天文地理,历史哲学,管理学,医学,法律,音乐研究,凡是国大开的课没有不精通的。我如果这样讲道会有多么吸引人,别人不知道的,我都知道,别人以为是奥秘的,在我像小儿科。可这就表示我被上帝喜悦,并使教会复兴吗?保罗却说没有爱,我就算不得什么。


如果我有全备的信,能够移山。我的信强大到一个地步能行神迹,无论教会谁生病一按手就好,前来寻求医治的人一定门庭若市,在中国出名没问题。这里的经文说信心强大到可以移山,这是什么意思?就是厦门鼓浪屿著名景点日光岩,那是一座小山,我一祷告,就移到香港来,在我们会场旁边落下,明天早上大家可以上山灵修,这样我就是被全世界推崇的神人。可是保罗说即使这样在人看来多么的伟大,即使有这许多非凡的恩赐才能却没有爱,没有从心而来的美好品格;那就什么也不是,上帝对我的才干根本看不上眼。”


这里保罗说上帝可以通过我来施行神迹、通过我把人带到基督面前、透过我改变别人的生命,而我依然“什么都不是”。许多恶人也有这些属灵恩赐。圣经说犹大从来就是灭亡之子。但他依然跟其他使徒除去医病,行神迹,发预言(路加福音10)。扫罗王也是一样的(撒母耳记上10)。“当那日必有许多人对我说,主阿,主阿,我们不是奉你的名传道,奉你的名赶鬼,奉你的名行许多异能吗?” 而耶稣会告诉他们 “我从来不认识你们。” [太 7:21]像这些人,他们有属灵的恩赐,但圣灵却没有在他们生命中作特殊的救赎性工作。恩赐、才能和能力是很好的东西,但这些都不是发自内心的真正品质,恩典和圣洁才是。


爱德华兹论到恩赐说:“……属灵的恩赐只是一个人佩戴在身上的珍贵珠宝,然而内心的恩典则宝贵得多,以至于灵魂是通过它而使自己变成珍贵的珠宝。上帝的灵可以对很多东西产生影响而无须把自己传递出去。好像上帝的灵运行在水面上,上帝却没有把他自己传递给水。 圣灵借“恩赐而运行”不一定是出于“宝贵的内心”,不一定是出于被福音更新的品格。就算你经历上帝的恩典很少、你跟上帝没有关系、你在救恩中的喜乐很弱的时候,属灵恩赐依然可以运行工作。这也就是为什么耶稣说“看他们所结的果子就可以认出他们”而不是“看他们的恩赐”。当你的心远离上帝的时候,爱、喜乐、和平和谦卑的品格无法增长;而教导、传福音、心理咨询或领导能力这些恩赐却可能增长。


v3中保罗说“如果我将所有的周济穷人又舍己身叫人焚烧” ,这是两种崇高的道德美德。无论放在何种文化,何种宗教,这两种行为都使人惊叹,使人崇拜。将我所有的周济穷人,就是把我所拥有的都卖了,除了老婆都卖了。为了周济穷人。好不好?可是如果没有爱,仍然与我无益,一点帮助都没有,一无是处。


我能舍己身叫人焚烧,有人肾不好,我不但捐了肾,我还把两个肾都捐了,那我一定死。就是这样我为人死了,也可以不是出于爱,而是出于对名声地位的功利交换。保罗谈到道德美德时,竟然和前面提到的恩赐清单有同样的论述!他说一个人在生活中是道德模范,在属灵上却可能一无所有!


这有可能吗?当然有可能,我出生在一个基督教的家庭中,我的父亲和姑姑都为信仰的缘故坐牢,我父亲坐牢六年、我姑姑坐牢十六年,但他们在狱中的见证很激励人。所以我小时候就有殉道者情节,做白日梦。我梦想有一天长大后我要到非洲去宣教,在那里被土著人杀害,尸体运回厦门巡司顶母会,所有教会的人看着我的遗体,大大感动,大大流泪,感叹希伯竟然这样爱主,为主舍命。而那时我在天堂,从天上往下看,就说:“人生的意义莫过于此。”这里,我虽然牺牲了,但只不过是在宗教里面的自我实现。我们所有的道德行为可能根本不是为别人或上帝,而只不过是为了我们而已,可能我们道德行为的背后根本没有爱。


在这几年恩典城市运动中,我学习了福音神学,认识到普遍伦理和福音伦理的区别。所谓的普遍伦理,就是世界塑造“品格”的方法。它有两个动机,一个是利用人的“恐惧心理”或者利用人的“骄傲情结”。另一种方法,我们尝试通过“骄傲”让孩子诚实。我们可以说:“你不像那些撒谎的坏人,你比他们好多了!”但恐惧和骄傲都是自我中心。本质上,我们教他们诚实的时候是在诱导他们的自我中心意识。长大了还是一样,为什么缴税,因为怕被税务局抓。为什么行善,因为要得人的称赞或自我实现。成为基督徒还是如此,为什么服事?因为怕上帝惩罚,为什么服事,为了人的赞赏或天堂的奖赏。


有一次我看了一个台湾的电视节目,中国有一位很会行善,被称为中国首善的商人,他到台湾去分钱,在台湾引起了轰动。有一个电视节目就采访他,主持人问他为什么倾尽全力做慈善?他就说我什么都不要,只要死后我的墓碑写上:“中国大好人陈某某”就可以了(这是骄傲的动机)。


当然我们并不是说我们比这位行善的商人好,没有,我们所行的和道德很多时候比不上他。但是我们知道恐惧和骄傲仍然运作在我们的生活里。而且更加糟糕的是,我们在信仰生活中,在教会中仍然活在恐惧和骄傲的阴影下。潘霍华在《团契生活》中说到:人类一切行动的根源,甚至是一些高贵而敬虔的冲动,都为深夜所覆盖。


恐惧和骄傲的根本原因是我们不被基督得着,我们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利于自己才做,不利于自己的不做。如果我们敬虔的行为也是这两种情绪推动,那就非常可悲。因为这两种情绪会使我们做坏事。我们因为害怕自我的得失所以铤而走险,选择撒谎、背叛、干违法的勾当。当我们离了基督,虽然恩赐会增加但我们的恐惧和骄傲也在增加,这就成了一个无法逃出的死循环。


所以,如果你通过恐惧和骄傲让人们变得诚实和慷慨——其实你没有真正改变人品格和内心,你只是抑制了人内心的自私,只是“利用”了一下恐惧和骄傲,使它们导致诚实的行为。


认识基督的拯救


V4-7:很多人读这段话,容易当成一个非位格的爱来处理,就是一种柏拉图式的,抽象的非人格的爱的观念。所以常常成为标准用来吵架。我在教会中,夫妻吵架,很多时候用圣经的爱的原则来吵架,“他不像基督舍己那样来爱我”,“他不能忍耐”,“她一吵架就计算我的恶,从恋爱开始直到昨天”,“他不信任我,不相信我。”他们仅仅把爱的真谛当作道德教育来看。


保罗在这里描写的爱是有人格的。在希腊文的原文中,没有形容词,只有及物动词。他不说“爱是忍耐”,而用的是“爱在耐心守候,爱在苦苦寻找,爱宽恕别人。” 第4-7节描绘了一个人在爱里行动的方式。根据保罗的神学和他的书信,他不可能在讲一种柏拉图式的,抽象的非人格化的爱的原则,而是讲耶稣基督本人。


虽然很多基督徒很推崇这一章中“爱的真谛”,但我记得我小时候,不喜欢把它介绍给我的朋友。因为我觉得这里面的用词很奇怪,没有人是这样形容爱的,形容爱通常是用形容词或意境。但这里却用一些看起来文法不通的用词,总觉得怪怪的,很不通顺,文学水平有问题,所以不向同学介绍。


直到有一天听到提摩太·凯勒牧师说,这是在形容耶稣,我才醒悟过来。


爱的真谛常常被我们看成是榜样式的教导,这也使这段经文成了道德标杆,成了夫妻吵架的原因,很多夫妇彼此责怪:“爱是不轻易发怒,你老发怒。”“爱是凡事相信、凡事包容,你对我没有相信。”“爱是不计算人的恶,你每一次吵架就翻陈年旧账。”我不是说道德教育不好,基督教是讲道德的,因为律法就是神圣洁属性的彰显。基督徒也一定道德教育,要效法基督,要思想前辈的榜样,跟随群羊的脚踪。但道德教育不是拯救,我们无法靠着意志力行善来得救,而是在得救之后才有真正的动力来行善。在基督救恩之后道德教育才是正道,因为在拯救中我们才能真正生发福音的伦理,就是感恩的心去行善。我不是说道德教育不好,但道德教育只能在耶稣的救恩基础上教导。


你到底把耶稣当榜样还是当救主?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若我们仅仅把爱的真谛看成是榜样,背后的动机也只有“恐惧”和“骄傲”。在基督的爱里,行善的动机完全改变,不再是这些,而是感谢和谦卑。


所以保罗劝哥林多教会的人,多多读耶稣在你们身上成就的救恩,你越读越能获得爱的能力去爱别人。这里所讲的是基督中心,不但是这段经文的文法的表达,也是后续经文的表达。来看第8-13节也是表明这个重点。这段是交叉平行架构,11节是中心,论述到如何真实的成长,把孩子的事情丢弃。9-10,12节说成长的动力和原因就是面对基督。你如何能有这样真实的成长,请记得你等那完全的来到,你要与主面对面,将来在他面前要完全知道。也就是说你有真正成长,只能透过不断的面对耶稣,不断领受他的爱。


耶稣的爱不是入门,而是生命过程的全部。只当入门,容易以为耶稣的救恩不过是入门课程,其他成圣的功夫是靠自己的意志力和道德操守。成圣是不断认识自己罪的深刻性,认识救恩的伟大,才能真正扎实地成长起来。我们是不是一直遇见基督?我们是不是一直向人夸耀耶稣和他的十字架?我们是传授耶稣,还是传授个人靠意志力的成圣秘诀?这个值得我们思考。其实我们的生命需要不断认识这位救主,经历祂。每一次经历他,都会使我们重新得力。


回应基督的恩典


DA卡森认为,哥林多前书的所有教导不过是耶稣基督的福音的应用,中心是福音在所有层面的应用。


因此当我们重新回到这段爱的真谛(4-7节)的经文中,在我们明白基督的爱以后,我们就发现保罗所作的每一段的教导不但是救恩的教导,也是律法的教导,都是针对哥林多教会的现实情况作出的纠正:


爱是恒久忍耐……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针对的是哥林多教会的纷争结党,他们说“我是属保罗的”,“我是属亚波罗的”,“我是属矶法的”,“我是属基督的”(林前1:12)。


教会内部吵架,常常就是自义、自夸、彰显自己,而表现出来的就是嫉妒、张狂、容易发怒、计算论断人,同时也针对哥林多教会中高举各样属灵恩赐,来彰显自我,就如聚会时随意讲方言,使得教会变得极为混乱,没有次序。所以哥林多前书对方言的恩赐的滥用极为批评,因为唯有这个恩赐只造就自己,不造就别人,常常成了自我彰显、自我满足,而不愿意满足他人的需要。


因此保罗提醒会众,基督的爱不是如此,而是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凡事包容相信,对人有盼望。因为我们在基督里是一体,恩赐是为了爱神爱人,乃是活出基督爱神爱人舍己的生命。我们的自我彰显就是我们的成就欲在作祟,我们希望别人肯定我们的价值,我们期盼更大的影响力,我们想要功成名就。岂不知基督就是我们最大的成就?(路10:20然而,不要因鬼服了你们就欢喜,要因你们的名记录在天上欢喜。 )


爱是有恩慈:看起来特别针对哥林多教会的冷漠,如在第十一章中论及了哥林多信徒在爱宴中的表现,有人醉酒,有人饥饿。换言之在哥林多信徒中有地位、财富、权力的人形成他们自己的一个圈子,在教会中忽略贫穷人,陷在自我满足和安逸中。当我们只顾自己,贪图安逸的时候,岂不知基督的爱才是我们终极要得着的满足?世上所有的享受都会过去,唯有与基督的关系永远不会过去,而是越久越强烈。


爱是不求自己的益处:第8-11章谈到吃祭肉的问题。哥林多人为此产生了争执,很多吃的人认为上帝是超越的,没有任何忌讳的吃,但是这样的自由竟成了那软弱人的绊脚石,使无法理解的人跌倒了。 保罗劝勉在基督的福音中被改变的人,不但是一个神学知识清楚的人,更是一个在人际关系上被福音改变的人。基督的爱乃是不要求自己的益处,乃要求别人的益处。凡事都可行,但不都有益处,不都造就人, 为了弟兄的缘故,宁可永远不吃肉,放弃自己正当的要求。


爱是不作害羞的事,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针对哥林多教会中罪的问题,如第五章娶继母的问题,圣餐中态度轻浮随便,没有认真的自我反省和悔改。


而基督十架的爱就是要除去人的罪,是圣洁的爱,岂不知基督的死就是为我们的罪而死,为什么我们仍然活在罪中,叫圣灵担忧呢?哥林多教会没有按着真理执行教会纪律,不是因为教会内的罪不明显,而是人际关系胜过了真理。当人际关系胜过真理的时候,其实是我们爱自己、爱别人的认可超过爱基督。我们逃避面对罪的痛苦,逃避别人不认可的眼光,其实在基督里,上帝完全接纳认可你了,为什么我们有了君王的称赞,还要奴隶的认可?以至于我们看中情面,轻忽了基督的真理。再想想基督舍己,基督为我的罪而死,为什么我被洗干净还要回到泥潭里面去?你们既是无酵的面,应当把旧酵除净,好使你们成为新团;因为我们逾越节的羔羊基督已经被杀献祭了。


不计算人的恶:针对第六章中哥林多教会彼此诉讼,并且告状告到外邦人那里去。在福音得胜之处,人与人的关系就改变,把弟兄带到外邦人的法庭受审就无法想象了,成为对基督主权的公然否认。不知道这样做就是羞辱基督吗?然道基督的道理不够深入吗,不能审判这个世界吗?岂不知将来基督再临的时候,我们和他一同审判世界吗?基督的爱不能让我们宁愿吃亏,以忍耐面对,以恩慈相待吗?


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这乃是一个总结,就如基督一样,爱里的包容,对上帝和真理的绝对相信,对我们这些不断悖逆他的人不断的忍耐,仍然存有盼望。就如背叛的彼得,在基督复活后不带门徒们去传福音,反而去打鱼,他仍然是三次挽回他,仍然对他有相信和盼望,告诉他年轻的时候任意而行,年老的时候要被捆绑去他不愿意去的地方,指着彼得将来不单不会朝三暮四好彰显自己,而是会牺牲舍己为主而死荣耀神。


基督对我们的爱就是如此,你如何回应他,如何实践呢?


相关阅读:

1、从茂县山体垮塌遥想两千年前那场倒塌

2、他们为了良善的事情而受苦难

3、如何温柔以对这个暴戾不公的世代?

4、他们的殉道与你我何干?

5、王怡:福音比你最荒唐的白日梦还真实 | 香港宗教改革与福音大会讲稿

6、彭强:你的信仰是以什么为根基?|香港宗教改革与福音大会讲稿

“律法与恩典,你如何平衡?”征稿启事

橡树新书《论做十架神学家》从荣耀神学与十架神学的诸多关系论述中,鼓励我们现代基督徒回归十架神学。书中有一句话:“律法使人谦卑,恩典使人升高”,亲爱的橡果们,你怎么看待围绕十架展开的对律法与恩典关系的思考?你对十架神学如何认识?不要犹豫,把你对这些问题的思考记录下来和所有橡树人一起分享吧!咱们橡树家的地址是:oaktree_amos@qq.com。

橡树人时刻在这里恭候橡果们!

附:

用稿说明:橡树对橡果的来稿一直坚持热切欢迎和支持态度!但由于来稿较多,橡树无法保证一一回复是否采用以及何时采用。为不消灭橡果们宝贵的热情,橡树决定做此通告。橡果投稿三个月后若无收到用稿通知,可邮件询问是否收到稿件,以避免邮件丢失情况;或者发邮件提出稿件转投其他平台,以避免造成一稿多用。

橡树文字工作室我信文字的力量!
微信号:oaktreepublishing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购买“宗改四书”,请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